中非科技合作需要突破傳統援助模式,構建中非新型創新共同體。中非科技合作要以技術要素跨國流動為基礎,在農業科技、信息通信等領域深度開展項目,形成“需求導向-聯合研發-成果共享”的全鏈條合作機制。中非新型創新共同體的價值體現在實現非洲技術躍遷、重構全球南方合作范式、詮釋科技普惠理念三大維度。面對新發展格局,中非需通過強化戰略對接、深化人才共育、聚焦產業賦能、推進數字協同、踐行綠色發展五大路徑來深化科技合作。中非科技合作不僅要推動雙方協同發展,更要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全球南方合作新范式,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一、中非科技合作:從雙邊協同到全球共享的進階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和非洲正在通過共同探索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回答歷史之問,攜手推進合作共贏、和合共生、文明共興的歷史偉業。”近年來,在共筑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引領下,中非科技合作持續發力,合作成果豐碩,呈現蓬勃發展勢頭。
中非傳統友誼深厚,科技交流合作基礎良好。中非科技合作始于二十世紀中葉的農業與醫療援助。20世紀70年代,中非已建立起官方科技合作關系。2009年“中非科技伙伴計劃”則開辟了中非建立新型科技伙伴關系新局面。非盟《2024科技創新戰略》強調積極尋求其他國家的支持與指導、合作與交流。幾十年來,中國與非洲國家在農業、醫藥、衛生、環境、新能源、信息、通信、交通、生物、新材料、航天等雙方共同關心的科技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中非科技合作已從單純的政府間合作模式演變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合作。
二、中非科技合作的全球價值突破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與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交織的背景下,中非科技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展開,成為全球南方合作的典范。從傳統農業技術、公共衛生到新興的人工智能、清潔能源與空間技術,中非科技合作領域持續拓展,模式不斷創新。這種深層次的協同創新,不僅顯著提升了雙方科技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為全人類的科技進步與共同福祉提供了實踐路徑和行動方案。
第一,代際躍遷:構建包容性創新生態。中國與非洲作為全球創新體系中的新興力量,共同肩負著通過科技自主打破發展桎梏的歷史使命。中非科技合作在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中加速重構,從早期的技術單向轉移,逐步演進為知識共創、能力共建的創新共同體。這一進程深刻嵌入雙方現代化軌跡:60年代中國援非農業示范站奠定技術協作雛形,90年代通信基礎設施合作助推非洲數字啟蒙,而新時代“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更驅動合作范式向綠色低碳、人工智能、空間技術等前沿領域戰略性拓展。
中非科技合作可劃分為三個代際階段:一是奠基期(二十世紀50-70年代),以農業技術、公共衛生援助為核心,如雜交水稻推廣、抗瘧藥物青蒿素技術轉移;二是拓展期(改革開放-2012年),伴隨中非合作機制化,合作延伸至信息通信、能源礦產、交通基建領域,華為“未來種子計劃”、中非聯合實驗室網絡成為標志性載體;三是深化期(2012年至今),在中非合作論壇、非盟《2063年議程》對接框架下,形成“科創園區+數字基建+人才聯培”三位一體模式,如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數字經濟孵化器、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等。
歷經七十載耕耘,中非科技協同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創新。菌草技術減貧示范、“光明行”眼科醫療人工智能診斷系統、莫桑比克北斗農業精準種植平臺等民生科技項目,不僅成為非洲本土化創新的典范樣本,更深度融入全球知識生產網絡。截至2024年,中國在非洲建成17個魯班工坊,培養技術人才超1萬人次;依托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等平臺,在生物多樣性、農業科技領域累計發表聯合研究論文600余篇,篩選推廣20余種適非作物品種,共建中國-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實驗室,等等。這些植根于發展需求的科技實踐,正重構“全球南方”創新價值鏈。中非合作研發的抗旱玉米種子惠及超100萬非洲小農,中非地球科學大數據中心為非洲54國提供氣候災害預警服務,中非區塊鏈跨境支付系統降低貿易結算成本30%以上。這些合作發出了中非攜手參與引領全球科技治理的時代強音,為人類應對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貢獻系統性解決方案。
第二,模式重構:創新全球南方合作范式。中非科技合作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指引下,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重塑全球技術治理倫理,通過機制化、系統化、生態化三位一體推進范式躍遷。2021年成立的中非創新合作中心標志著雙方科技協作進入制度性深度耦合階段,其構建的“政府-企業-智庫”三角驅動模型,有效破解了南南科技合作中的資源錯配與能力斷層難題。截至2024年,該機制已覆蓋54個非洲國家,推動建立12個國家級技術轉移分中心和8個跨境產學研聯盟,促成技術交易額突破47億美元。
中非合作論壇“中非數字創新伙伴計劃”系統性整合人工智能倫理治理、清潔技術轉讓、太空觀測資源共享三大前沿領域,首次將“技術正義”理念寫入南南合作綱領。在此框架下,海康威視非洲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中非氣候變化聯合觀測站、中非疫苗研發與生產中心等旗艦項目的實施,不僅實現了核心技術的本地化適配,更催生了“需求導向-聯合研發-產業孵化”的價值閉環。
同時,中非北斗合作論壇、中非新能源合作論壇、中非人工智能治理對話會等高端平臺多方發力,通過技術標準共定、專利池共享、人才旋轉門計劃等制度設計,徹底打破傳統技術轉移的“中心-邊緣”結構。這種基于“創新共同體”邏輯的制度演進,使中非科技合作從單向援助升級為全球科技治理的策源地。埃塞俄比亞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預測東非蝗災路徑,使糧食損失降低37%,中非聯合研發的抗旱基因編輯作物推動撒哈拉以南農業增產19%。
第三,價值重塑:詮釋科技普惠理念。中非科技合作通過基礎設施聯通、技術能力內化、創新生態培育三維路徑,將發展權深度植入非洲現代化進程。截至2024年,中國在非洲12國共建衛星遙感云服務節點,覆蓋26國,提供高分辨率影像支持農業與災害管理。肯尼亞蒙巴薩港通過新型龍門起重機提升生產率40%,2024年集裝箱吞吐量增長23.53%。華為、傳音等企業正深度參與非洲數字基建。
技術本土化與“數字絲綢之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構非洲科技創新的地理格局。其一,民生科技。紅太陽新能源在尼日利亞建設首條本土光伏組件生產線(2025年投產),有望降低當地能源成本。其二,健康科技。埃及計劃通過中非國際合作實現mRNA疫苗本土生產,目標年產能1億劑。其三,綠色科技。中國承建的摩洛哥努奧光熱電站采用塔式熔鹽技術,為百萬家庭提供清潔電力。這些實踐催生了“科技-產業-民生”的飛輪效應:中國技術+非洲場景的創新組合,使撒哈拉以南地區首次建立自主數字身份系統;中國光伏技術助力非洲離網地區用電普及;贊比亞農場應用中國智能灌溉設備提升抗旱能力。
科技合作帶來了知識生產范式的革命性重構。其一,專利共生。中國持續深化與非洲的科技創新合作,尤其在農業技術推廣領域(如節水灌溉、抗旱作物),中非合作項目(如中非聯合實驗室)的技術成果正逐步轉化為本地化應用。其二,標準輸出。埃塞俄比亞的亞吉鐵路是非洲首條現代電氣化鐵路,全線采用中國技術標準,是中國鐵路全產業鏈“走出去”的標志性項目。中國企業在非洲離網光伏項目中廣泛應用自主技術標準(如智能離網系統、定制化SVG設備),顯著提升了項目的可靠性和經濟性。其三,人才反哺。截至2024年,中方通過魯班工坊、“中文+職業技能”等項目累計為非洲培訓超過1萬名本土復合型技術人才,并為非洲職業院校培訓500名校長/師資。通過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等專項獎學金支持近300名非洲青年科學家赴華從事科研合作。
三、新發展格局下中非科技合作的深化路徑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生物工程等新技術迅猛發展,科技已經成為國家發展和國際關系中的核心變量。中非科技合作不僅肩負著提升非洲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使命,更是中國推動全球發展倡議、構建“全球南方”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這種合作既是中非關系的重要支柱,也是促進人文交流、實現共同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強化戰略對接,筑牢合作制度根基
中非科技合作的持續推進,得益于雙方政治互信與戰略共識的不斷深化。非盟《2063年議程》明確將“科技創新”列為非洲現代化轉型的核心支柱,并呼吁加強與中國等伙伴的合作。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所提出的“十大伙伴行動”,不僅延續了“八大行動”“九項工程”等合作成果,更以“發展合作伙伴行動”為統領,將科技、數字、教育、綠色等議題系統納入中非合作議程。
當今國際局勢變亂交織,地緣沖突延宕升級,中非雙方需要更加堅定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多邊主義,支持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支點的新型全球治理體系。基于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中非科技合作的高層對話機制和雙邊協調平臺,建立科技合作圓桌會議和數字合作指導委員會等相關機制,推動雙方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疾病防控等全球性科技議題上形成聯合倡議和技術解決方案。通過制度化的協商機制提升戰略協同效應,將科技合作納入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框架,探索構建包含合作共同體、技術共同體和安全共同體的三位一體格局。
(二)深化人才共育,夯實創新發展底座
科技合作的核心在于人才,中非科技合作的關鍵在于提升非洲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青年科技素養。“十大伙伴行動”中提出建設“中非工程技術學院”“數字教育區域合作中心”“魯班工坊”等項目,未來中非科技合作人才培養工作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首先,深化職業教育合作,通過共建工程類院校和技術中心,聯合開發課程體系和認證標準,實現中非職業資格互認。其次,鼓勵非洲青年科研人員參與“國際杰出青年計劃”和“一帶一路”創新創業合作項目,支持非洲學生來華攻讀STEM專業,開展科研實踐,推動中非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博士后工作站。最后,探索建立中非科技志愿服務網絡,組織中國科研人員赴非開展短期教學和技術指導,傳播科學方法,培養當地科研骨干。通過教育支撐科技創新,以技術轉移和能力建設并重的方式,助力非洲國家實現科技自主、發展自主。
(三)聚焦產業賦能,構建技術轉化網絡
非洲既是技術轉化的廣闊市場,也是創新合作的潛力沃土。在“產業鏈合作伙伴行動”引領下,中非科技合作應聚焦綠色農業、清潔能源、數字基礎設施、醫療技術等關鍵產業鏈,通過科技手段提升非洲國家的生產效率與產業韌性。具體措施包括推動雜交水稻、菌草技術、光伏農業、冷鏈物流、移動支付等優勢技術在非洲的落地應用;培育中非科技型中小企業合作網絡,引導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園區)在非洲設立分支機構,與當地企業共建產業孵化器,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創新型企業;舉辦科技創新博覽會,打造集展示、交易、合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形成從交流到合作再到成果轉化的完整鏈條。需要強調的是,技術應用必須與當地資源稟賦、文化傳統和制度環境相融合。因此,中非科技合作不應是單向的技術輸出,而要堅持“共同創新”的理念,尊重非洲的創新生態和文化特色,實現真正的互利共贏。
(四)推進數字協同,開拓創新合作新領域
非洲是全球數字化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同時也面臨“數字鴻溝”的嚴峻挑戰。根據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中非雙方計劃在2025-2027年合作開展20個數字示范項目,重點覆蓋智慧城市、電子政務等關鍵領域,為推進中非數字合作指明方向。
當前,非洲亟需建設數據中心、海底光纜、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也需要搭建跨境支付、數字身份、電子政務、農業大數據等應用平臺。首先,應著力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在重點國家建設5G網絡、數據中心和海底光纜,為非洲數字化轉型奠定硬件基礎。以“中非數字絲綢之路”試點項目為抓手,推動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場景化應用。其次,加強數字治理能力建設。協助非洲國家完善數據安全立法,建立跨境數據流動監管框架,提升數字主權保障能力。特別是在金融科技領域,支持非洲開發適合本地需求的移動支付和數字身份系統。最后,深化民生領域數字應用。重點發展遠程醫療、數字農業和智能教育等普惠性項目,讓數字化轉型成果惠及普通民眾。
(五)踐行綠色發展,培育可持續新動能
面對氣候變化、生態退化等全球挑戰,綠色發展成為中非合作不可回避的重要議題。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支持非洲實施30個清潔能源項目,涵蓋太陽能、風能及氣候適應技術。中非科技合作應圍繞綠色轉型重點發力。首先,推廣低碳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應用,如太陽能、風電、小型水電、生物質能等技術在非洲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廣泛部署。其次,開展生態監測與災害預警技術合作,利用遙感、無人機、AI等手段提升非洲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最后,共建中非碳市場研究相關平臺,探索碳足跡計算、碳信用交易等機制,為非洲未來參與全球綠色治理打下基礎。通過技術賦能生態保護,不僅助力非洲實現非盟《2063年議程》中的綠色愿景,也為全球低碳轉型貢獻“中非方案”。
中非科技合作是推動“全球南方”現代化進程的核心引擎,是中非友好精神的時代轉化劑,也是共筑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撐。在“十大伙伴行動”的新框架下,中非科技合作既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更應回應全球性發展議題,構建自主、平等、協同、可持續的新型創新共同體。這種合作超越傳統技術轉移模式,通過制度創新、模式重構和價值重塑,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全球南方合作的新范式。深化中非科技合作不僅關乎雙方發展福祉,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必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持久動力。中非雙方唯有深化互信、凝聚共識、攜手前行,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格局中共創科技振興的命運共同體。
(作者:楊維春,系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湘潭大學中非研究院/外國語學院校聘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法國當代小說的非洲書寫研究”(項目批號:23BWW069)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