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成為國際競爭的主戰場,而教育是創新的土壤,人才是創新的主體。“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三者相互依存、彼此賦能,只有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才能在全球創新格局中搶占制高點,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持久澎湃動能。
筑牢創新發展的堅實根基。教育作為科技創新的“孵化器”和人才成長的“育苗圃”,其基礎性地位如同大廈之地基。縱觀全球創新高地,從硅谷到中關村,無不是依托頂尖學府形成“創新磁場”。目前高校承擔了全國大部分的基礎研究,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策源地”。這片“沃土”既要深耕基礎學科“硬實力”,也要培育批判思維“軟素質”。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只有讓教育回歸本源,才能培養出既“頂天”又“立地”的創新人才。
打通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科技作為教育成果的“檢驗場”和人才價值的“放大器”,其重要性堪比經濟發展的“引擎”。我國“嫦娥”探月、“蛟龍”深潛等重大工程,無不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典范。但也要看到,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存在“論文鎖在抽屜里”的困境。破解這一難題,需要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正如錢學森強調:“科技創新不是象牙塔里的裝飾品,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點火器’。”唯有讓科技之光照進產業田野,才能結出豐碩的“創新果實”。
構建近悅遠來的人才高地。人才作為教育產出的“結晶”和科技創新的“主體”,其戰略價值如同發展之“活水”。我國雖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但高端人才“不夠用”、技能人才“不好用”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打造人才高地,需要政策“組合拳”與生態“軟環境”雙輪驅動。新時代的人才工作,既要“筑巢引鳳”搭建舞臺,更要“澆水施肥”優化生態,讓各類人才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