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餛飩,能承載多大的力量?在這尋常煙火氣里,正升騰起黨建引領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面對“全職媽媽再就業難”與“公共空間閑置”的雙重困境,浙江杭州市上城區紫陽街道黨工委以黨建為筆,以民需為墨,在“共富工坊”的實踐中,書寫了一篇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勢能、把民生痛點變為幸福支點的精彩答卷。從10平方米小店到20余家門店外加1處工廠店,從日銷不足30盒到日均銷售4000余盒的跨越,小小餛飩“包”出來的不僅是寶媽家門口的事業,更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實踐樣本。
強組織,筑牢“主心骨”。黨建引領,核心在組織力。上城區紫陽街道黨工委深諳“陣地建到哪兒,黨組織服務就跟到哪兒”的真諦,精準發力。先破“陣地關”,夯實服務根基。盤活閑置空間,將新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升級改造為配備專業冷藏設備的標準化操作間,讓寶媽們告別“借灶臺”的窘迫,擁有穩定、專業的“致富車間”。再聚“資源網”,賦能產品升級。依托黨建共建平臺,有效鏈接轄區企業、學校、機關食堂等資源,簽訂長期采購協議。組建黨員配送隊,打通社區團購“最后一百米”,力促“小生產”對接“大市場”。同時,黨員志愿者與寶媽“一對一”結對,手把手傳授技藝,推動家庭手藝標準化、市場化。為解寶媽“后顧憂”,敏銳捕捉寶媽群體“接娃難”“管娃難”的新訴求,組織退休教師開設“四點半課堂”,提供義務托管輔導。從生產空間到技能提升,從市場拓展到生活保障,黨組織的托舉無處不在、堅實有力,真正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共富實效。
優機制,激活“動力源”。上城區紫陽街道黨工委在工坊運行中,創新機制設計,激發內生動力與向善合力。一方面,賦能個體,重塑價值認同。50多名靈活就業寶媽在這里不僅實現了可觀的人均月增收,更在技能提升、融入社會中找回了個人價值與尊嚴。尤為可貴的是“被幫扶者”向“助人者”“治理者”的蝶變,寶媽宋興燕成長為工坊站長、參與社區議事,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柔性而堅韌的新力量。這深刻證明,有效的賦能機制能點燃個體奮斗的引擎。另一方面,創新公益,凝聚向善合力。工坊首創“一盒雙捐”機制,每售一盒提取0.2元注入“共富基金”,將商業邏輯與公益情懷結合,形成了“居民銷售-工坊增收-公益捐贈-幫扶困難”的暖心閉環。累計捐贈1.9萬元、幫扶15戶困難家庭、惠及23名特殊群體的數字背后,是黨建凝心聚力、引領向上向善的“滾雪球”效應。
謀新篇,擘畫“新藍圖”。面對“社區門店+外擺攤位”模式的發展瓶頸,街道黨工委前瞻布局,推動工坊從“單點開花”邁向“矩陣發展”。聚焦“智慧升級”,提升產業能級。謀劃推動“手工工坊”向“智慧云倉”轉型,建立以新工社區工廠店為核心的中央廚房體系,實現產品品質標準化、全流程可溯源,為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筑牢根基。發力“數字賦能”,拓展市場疆域。推動“社區店”升級為“云品牌”,積極擁抱社交媒體、在線社區等新渠道,構建“線上成交、線下服務”的新模式,突破物理空間限制,觸達更廣闊市場。著眼“片區聯動”,放大共富效應。街道黨工委主動作為,謀劃聯合周邊街道打造“共富工坊矩陣”,推動資源互補、經驗共享、品牌共塑,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廣泛群體。從玩具來料加工到手工餛飩,紫陽的共富版圖上,正以黨建為紐帶,串聯起更多創新試驗田。(杭州市上城區紫陽街道黨群服務中心 周依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