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推進,慢性病防控、兒童青少年健康、老年健康以及健康促進與教育等問題成為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關注點。其中,老年群體因退行性眼病高發致部分老年人逐漸失明,關注老年人眼健康,讓盡可能多的老年人晚年都能“老有所見”;而青少年近視率攀升可能導致國家未來整體國民身體素質下降,“少有所護”尤其是青少年近視防護,已被政府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重視。兩者的管理目標共同構成眼健康領域的雙向關注。
“老有所見”:老年人眼健康管理
老年人眼健康現狀。老年人因身體機能退化,成為多種眼科疾病的高發群體。其中,白內障是我國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雖然手術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偏遠地區的手術覆蓋率仍需進一步提高。青光眼作為第二大致盲原因,由于其隱匿性強,患者往往在病情晚期才被確診,增加了治療的復雜性和難度。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也是導致老年人視力喪失的重要原因,特別是濕性AMD的快速進展對治療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眼底靜脈阻塞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關,是引發視力喪失的重要誘因。此外,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對老年群體的影響也日益顯著。
老年人眼健康的挑戰。老年人眼健康管理面臨著多方面挑戰。首先,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是主要問題之一,尤其在農村和偏遠地區,醫療設備和專業眼科醫生的缺乏限制了診療的可及性;其次,健康教育不足使許多患者對眼病的危害性認識有限,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此外,創新技術的發展相對滯后,針對退行性眼病的治療方法較為有限,難以滿足患者長期的治療需求。面對這些挑戰,需要多方協作、系統應對,為老年人群提供更加全面的眼健康服務。
管理策略與未來方向。為實現“老有所見”的目標,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推廣白內障手術資源的均衡化,注重基層眼科手術醫生技能培訓。以廣西醫大晶亮眼科醫院為例,近幾年來該院舉辦了16期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技能和14期眼顯微手術技能培訓,為廣西各級醫院培訓了近300名眼科顯微手術醫生,讓很多基層和偏遠的老百姓能夠不出遠門就近就醫。其次,加強青光眼和AMD等疾病的早期篩查與干預,這類疾病若治療不及時,會對視力造成嚴重且不可逆的損害。再次,推廣眼科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例如人工智能免散瞳眼底照相機,可以快速篩查、快速診斷眼底病變,快速實現精準篩查與個性化治療,既可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又提升了診療效率。最后,通過加強科普宣傳和慢性病的綜合管理,從源頭上提高廣大群眾自我健康管理和防病意識,從而降低眼病的發生風險,為老年群體的眼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少有所護”:青少年眼健康管理
青少年眼健康現狀。青少年眼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其主要表現為近視問題的高發和加重。目前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高度近視的發生率也有顯著增加,近視度數越高對視覺功能和未來生活質量構成威脅越大。同時,由于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青少年普遍存在視覺疲勞和屈光異常。此外,受學業壓力和城市化影響,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嚴重不足,導致自然光暴露減少,這也是近視加劇的重要因素之一。更為關鍵的是,家長與教師對科學用眼知識的了解有限,健康教育不足,相關的干預措施難以有效落實。
青少年眼健康的挑戰。在實現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少有所護”過程中,青少年眼健康管理面臨多方面挑戰。首先,雖然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近視防控政策(如“雙減”、加強體育鍛煉、改善教室照明等),但在基層學校、社區和家庭層面的落實效果存在差異,家校協作不足使得防控措施碎片化,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其次,專業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與可及性不足,主要表現在基層合格的兒童眼視光專業醫生、驗光師數量不足,尤其在欠發達地區,規范的近視防控門診和檢查設備缺乏;篩查和隨訪體系不完善,大規模、高質量、標準化的視力篩查和建檔工作覆蓋面不足,后續的追蹤、干預和轉診機制不夠健全;近視矯正市場混亂,存在驗光不準確、配鏡不規范、虛假宣傳近視“治愈”等問題;近視認知誤區和防控意識薄弱,家長認知偏差,部分家長對近視的危害認識不足,對高度近視的嚴重并發癥缺乏了解,對定期檢查、科學配鏡、控制進展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兒童青少年自身意識不足,缺乏主動保護視力的意識和知識;學校重視程度不一。此外,個性化和科技化管理仍待完善,當前缺乏高效的動態監測與干預手段,使得近視發展無法被及時控制。
管理策略與未來方向。改善青少年眼健康狀況,要強化頂層設計與政策落實,持續完善并強力落實《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等政策,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和時間表,將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納入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考核評價體系,壓實責任;加大對近視防控工作的財政投入,支持學校環境改造、視力篩查、健康教育和基層能力建設;嚴格執行“雙減”政策,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和時長,規范校外培訓,保障學生充足睡眠時間;制定并強制實施更嚴格的教室采光照明、課桌椅配置國家標準,并加強監督檢查;規范近視矯正市場,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非法行醫。以學校作為主陣地,保障青少年戶外活動與體育鍛煉,確保學生課間走出教室,增加體育課時,豐富戶外運動項目;改善視覺環境,按國家標準改造教室采光和照明設備,確保照度充足、均勻、無眩光;控制使用電子屏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定期規范視力篩查,每學期組織1-2次視力檢查,建立并動態更新學生視力健康電子檔案;加強結果反饋與追蹤,及時將篩查結果告知家長,對視力異常或近視進展過快的重點學生提供預警和轉診建議,并追蹤干預效果;深化健康教育,將視力健康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主題班會、校園宣傳欄等。營造良好家庭視覺環境,家庭要樹立科學認知與及時干預,每3-6個月帶孩子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專業視力檢查和屈光檢查,建立屈光發育檔案;一旦確診近視,及時在醫生指導下驗配合適的眼鏡或角膜塑形鏡,必要時遵醫囑使用低濃度阿托品,并堅持定期復查。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加強基層眼科醫生和驗光師(尤其是兒童眼視光方向)的培養和培訓;規范診療流程;加強科普教育,向家長和孩子解釋近視原理、危害、防控手段等。媒體與輿論引導與社區資源支持。
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就是要“一增一減”(即增加有效戶外活動時間,減少持續近距離用眼負擔)、“三方協同”(即政府、學校、家庭協同配合)、“四維改善”(即改善行為習慣、改善視覺環境、改善健康認知、改善醫療服務)、“長期堅持”(即近視防控貫穿兒童青少年整個成長發育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通過以上多維度、全方位的綜合施策,才能有效遏制兒童青少年近視高發、低齡化的嚴峻趨勢,守護好孩子們的光明未來。
眼健康的未來方向:從“預防”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眼健康的未來發展應從單一的疾病預防模式逐步轉向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體系,以實現從兒童到老年一體化的眼健康服務。首先,需要在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方面加強投入,探索基因治療、干細胞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眼科領域的應用潛力。例如,基因編輯技術可能為遺傳性眼病的治療帶來突破,干細胞技術有望修復視網膜損傷,而人工智能可以顯著提升疾病篩查和診斷的效率。其次,構建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體系至關重要,從兒童近視防控到老年退行性眼病的治療,應覆蓋每個年齡階段的核心需求。這種體系要求醫療服務網絡的優化,包括加強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在眼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使早期預防、篩查和干預更加普及。最后,應大力提升全民健康素養,通過健康教育和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普及科學用眼知識,推廣健康用眼習慣,減少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將有助于降低眼部疾病的發生風險。政策方面,可進一步完善覆蓋多層次人群的醫療保障體系,為眼健康服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通過多方協作,“老有所見,少有所護”的目標將更加接近現實,同時也將為“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老有所見”與“少有所護”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關鍵領域。通過多方協作和科技創新,構建科學、可持續的眼健康管理體系,為老年人提供更高質量的晚年生活,為青少年奠定健康成長的基礎。只有持續關注眼健康管理,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為實現全民健康的宏偉目標貢獻力量。
(胡秋明 廣西晶亮眼科醫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