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歷史與實踐反復證明,勤儉節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們黨代代傳承的政治本色。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關鍵時期,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為全黨樹立了鮮明的價值導向和行為規范。廣大黨員干部作為作風建設的“領頭雁”,須以“常常”自省的思想自覺、“時時”約束的行動自覺、“事事”堅持的政治自覺作表率,推動勤儉節約在全黨全社會蔚然成風,為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筑牢堅實根基。
常常叩問初心,在思想根源上厚植“勤儉理念”。“思想不牢,地動山搖。”唯有從思想根源認同勤儉價值,方能有效抵御奢靡之風侵蝕。從老一輩革命家“一條被子分半條給群眾”的樸素情懷,到焦裕祿“一條被子打滿補丁仍舍不得換”的節儉作風,無不是對“勤儉初心”的生動詮釋。新時代黨員干部當以史為鑒,常學黨史中的“勤儉故事”,常思“成于儉、敗于奢”的歷史規律,將《條例》納入學習教育重要內容,從中深悟“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的歷史警示,讓“勤儉是傳家寶”的理念入腦入心,徹底破除“小節無害”“條件改善可松勁”等錯誤思想,不斷夯實抵制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思想根基。
時時檢視言行,在日常點滴中繃緊“節約之弦”。“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勤儉節約,貴在日常,重在點滴。“長明燈”“長流水”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浪費”背后卻潛藏著不容忽視的“大問題”,這折射出的是對公共資源的不重視,更背離了為民服務的宗旨。新時代黨員干部必須以身作則,從細微之處做起,將節約理念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絕不是喊喊口號、裝裝樣子,而是要真正算好“節約帳”,從“筆尖”“舌尖”“車輪”等具體環節抓起,常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敬畏之心,于點滴細節中將勤儉節約意識轉化為“日用而不覺”的行為習慣。
事事恪守原則,在風險考驗前永葆“儉樸本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形形色色的利益誘惑層出不窮,黨員干部更須保持高度清醒,以“事事不離原則”的政治定力,堅守底線,不越雷池。針對“四風”問題隱形變異的新動向,要練就“火眼金睛”,精準識別“快遞送禮”“電子紅包”等新型“糖衣炮彈”,將潛在的奢靡浪費與腐敗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同時,要全面嚴格落實《條例》各項規定,主動接受群眾監督,暢通監督渠道,對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及時糾偏,確保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歷久彌新、代代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