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人才不僅代表著創新活力,更承載著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歷史使命,也正經歷著深刻的戰略變革。如何讓青春力量與復興偉業同頻共振,關鍵在于發揮黨管人才的制度優勢。
唯有黨管人才,方能為科技英才筑牢信仰之基。從高校“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體系,到科研院所“紅色導師”傳幫帶機制,黨管人才的制度優勢正轉化為培根鑄魂的實踐偉力。近年來,各地紛紛錨定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聚焦科技創新體系、先進制造業集群融合的重點領域,就是引導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現代產業體系等國家戰略需求的價值導航,更是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塑造科技倫理觀的思想熔爐。當真理之光照亮創新征途,青年科技人才方能鑄就“與黨同心、與國同行”的精神內核,在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中行穩致遠。
唯有黨管人才,方能為產才融合貫通創新之脈。黨管人才的關鍵之一,在于通過頂層設計破除制度性壁壘,讓人才建設不再拘泥于一城、一地、一域,成為全局“一盤棋”的遠大部署。從改革“唯論文、唯職稱”的剛性評價,到部分地區試點推廣“頂尖人才舉薦制”等柔性機制,中國科研成果轉化率逐年上升,人才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當青年人才在關鍵科研平臺上擔綱主力,在“揭榜掛帥”的實戰中淬煉成長,黨管人才的全局優勢便轉化為驅動產才深度融合的強大引擎。
唯有黨管人才,方能為人才成長涵養生態之壤。黨管人才的實踐智慧,體現在遵循“選苗—育苗—壯苗”的成長曲線,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的政治智慧。當前,部分地區試點建立覆蓋“頂尖—高層次—青年—工匠”的階梯式培育體系,設立容錯基金,打造“創業+金融+管理”的培養閉環機制等,夠鼓勵著原始創新,激勵著復合型人才鍛造成長。這些舉措不僅彰顯著對黨對科研規律的深刻把握,更體現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戰略定力。當青年人才在寬容失敗的環境中勇闖“無人區”,在分層賦能的機制下實現從“潛力股”到“頂梁柱”的質變,黨管人才的制度優勢便轉化為滋養創新種子的豐沃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