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濃縮載體,也是人民安居樂業的棲息家園。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我們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城市由“效率優先”向“公平優先”發展,由“空間疊加”向“價值創造”躍遷,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
城市為人,發展要有溫度
城市的核心從來不是鋼筋水泥,而是生活其間的人。如上海楊浦濱江改造項目,將原有工業遺存轉化為城市新名片;南京“老門東”片區保護更新,將文脈修復、民生改善與旅游經濟有機融合,煥發老城新顏;蘇州工業園區構建“15分鐘文體惠民圈”,通過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服務共融機制,讓園區居民在家門口也能享受高品質的文體生活。這些實踐無不體現出人民城市理念的落地。
空間共享,資源回饋每一位市民
人民城市不只是規劃藍圖上的美好生活,而是日常可感、觸手可及的公共福利體系。當前,城市發展主張“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成都構建“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通過小尺度街區更新、便民商業節點植入、嵌入式養老設施建設,重構社區溫度;北京等地探索發展“代際融合”養老模式,青年志愿者住進養老院,加入老年人的興趣小組,組織養老機構內的文體活動。更重要的是,人民城市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方向,打破部門界限和“板塊壁壘”,讓城市發展成果切實回饋全體市民。
擁抱人工智能,回應人民所思所盼
城市治理能力,決定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安全感。城市發展要注重數字化賦能與精細化治理。杭州“城市大腦”平臺通過AI感知、數據互通,實現對交通、應急、市政、環保等領域的統籌調度;深圳全力推進全市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了以“i深圳”為統攬的線上線下融合一體化服務渠道,為企業群眾提供全天候、無差別、一站式政府服務。這些創新路徑,不僅是技術進步的體現,更是治理邏輯的轉向:讓群眾變成“治理主體”。
面向未來,打造可持續的城市共同體
建設人民城市,不僅要聚焦當下,更要著眼未來。面對氣候變化、數字鴻溝等新挑戰,城市必須具備“向未來負責”的能力。
城市始終是一面映照社會公平、文明高度的鏡子。要注重對城市公共性的主動回歸,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城市化表達。城市,是每一個平凡人夢想發生的地方。從小區里的晚霞走廊,到地鐵站邊的便利書屋;從凌晨的環衛燈光,到深夜的“城市眼”運轉系統——人民城市的溫度,藏在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里,閃爍在人們不經意的瞬間中。
未來,我們理想的城市,是讓人愿意停留、幸福生活的空間。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尺度設計城市、建設城市、治理城市,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發展的價值躍升與文明升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