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浙江省海寧市海洲街道全面啟動重點服務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等新就業群體的“友好街區”建設,形成“一套機制強引領、一張網絡優服務、一股力量添動能”的三個“一”工作格局,聯動各級各類資源對接“工作順心、生活安心、善治同心”等多維度需求,給新就業群體滿滿的獲得感,讓“小哥”從“過客”變成“家里人”。
一套機制強引領。海洲街道以“黨建+社企共建”為核心機制,通過精準整合轄區資源,構建起覆蓋全域的協同網絡。一是整合“資源池”,將商戶、企業及公共服務機構納入黨建“共同體”,為綜合服務“兩新”群體提供了土壤,形成“總部調度+多元落地”的聯動模式,破解傳統服務模式中資源分散、重復投入的困境;二是培育“兩新”組織,通過打造5個“海善巴士”兩新團組,推動一批具備產業優勢的“兩新”組織深度嵌入服務“兩新”的工作體系;三是“物居業”三方協同,明確在社區黨組織引領下,物業、居委會、業委會在基層治理和服務“兩新”群體方面的職責分工,具體解決外賣小哥“進門難”“登記煩”等問題,提升“兩新”群體工作幸福感。
一張網絡優服務。以黨建為軸心,構建起“需求分層、場景聯動、多元供給”的服務網絡,推動服務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一是需求分層,針對新就業群體“工作順心、生活安心、善治同心”等差異化需求,以人的基礎需求、發展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為縱深,逐層推進對“兩新”群體的服務質效,使得“兩新”群體從“歇腳充電”到“情感歸屬”的大部分需求得到滿足;二是場景聯動,依托15分鐘“暖新路”、夏日暖“新”關愛地圖等載體,將分散點位整合為IP化服務矩陣。其中,15分鐘“暖新路”串聯起3個社區,以15分鐘為半徑,整合健康檔案、社區食堂、24小時驛站等多樣化功能,夏日暖“新”關愛地圖則清晰標注了分散在街頭巷尾的“清涼補給點”的開放時間及服務功能,為“小哥”提供了實用的“清涼”指引;三是經營公益雙向賦能,通過“10元騎手套餐”“積分兌換服務”等創新形式,將商業資源與公共服務融合,實現“服務不增負擔、資源不流空轉”的良性循環,為搭建起友好服務生態打好了基礎。
一股力量添動能。海洲街道積極推動“兩新”群體從“服務對象”轉變為“治理主體”,激活基層治理“新能量”。一是多元參與共建共治,在梨園社區,外賣小哥通過“啡”凡議事會,作為代表參與樓道燈安裝、小區改造等議題討論,以“騎手視角”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二是志愿服務融入日常,長豐社區通過“文明吹哨人”項目,吸納外賣小哥加入街區志愿服務隊,參與反詐宣傳、環境整治等行動,以積分兌換機制激勵其主動投身社區事務,形成“服務有回報、治理有動力”的良性循環;三是雙向奔赴激發活力,依托“暖心地圖”等載體,將服務點位與治理需求聯動,讓外賣小哥在送餐途中成為政策傳播者、矛盾調解員,用“跑腿優勢”解決社區問題,讓“小哥”在奔跑中扎根社區,在服務中釋放潛能,真正實現“組織嵌入行業、治理融入生活”的治理新圖景。
(浙江省海寧市海洲街道黨建辦 吳姝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