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縣域消費”與“微度假”雙雙沖上熱搜,那些曾被視為“中轉站”的小縣城,正以驚人的速度完成從“途經”到“目的地”的轉身。政策風口、流量風口、消費風口三風疊加,縣城文旅的“潑天流量”已然到來。然而流量易逝,如何把“一時爆紅”沉淀為“一直長紅”,成為擺在每個縣域面前的時代考題。
古韻今聲,文脈煉金
千年縣學的鐘聲、百年戲臺的板眼,被折疊進一條光影長廊;老糧倉改造成livehouse,秀才故居化身劇本殺劇場。文物不再是“請勿觸摸”的標本,而成為可參與、可共創的超級IP。當研學隊伍在狀元府里舉行“開筆禮”,當漢服旅拍與非遺手作共用一個院落,文化便完成了從“展品”到“場景”的華麗轉身,讓歷史在消費中再生,也讓游客在沉浸里付費。
可以復制的是燈光,不可復制的是文化。各地應深入貫徹“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針,把“文化基因庫”升級為“產業發動機”。通過建立縣域文化遺產數字檔案、實施“非遺合伙人”計劃、引進專業運營團隊,推動“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真正實現“文化軟實力”向“經濟硬支撐”的蝶變。
山水生金,資源變現
一條漂流河道,上午是體育競技,下午成了水上音樂節T臺;一片油菜花田,花期賣門票,花謝賣菜籽油,秸稈還能扎成夜游光影迷宮。縣域最不缺的就是“綠水青山”,缺的是把資源串成價值鏈的那根線。通過“微度假”理念,把騎行綠道、露營基地、民宿集群打包成兩天一夜的“山系套餐”,讓游客為“慢生活”買單;再通過“后備箱經濟”,讓土特產、文創雪糕、限定香囊填滿返程車輛,于是風景真正變成了“錢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地要堅持“全要素整合、全產業融合”思路,編制縣域文旅融合發展規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打造“山水+”“田園+”“康養+”多元業態。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和專業團隊,建設一批“小而美”的精品民宿、親子研學、戶外運動項目,推動農文旅、商文旅、體文旅深度融合,讓每一寸山水都有故事、每一處田園都能生金。
主客共享,煙火長紅
文旅不是把本地人搬空,而是把生活做成風景。夜市攤位留一半給老字號炸串,也留一半給游客體驗打糍粑;廣場舞池白天是阿姨們的健身主場,夜晚加一排燈籠就成了游客拍照打卡點。政府做減法——取消景區門票、免費開放停車場;商家做加法——推出“小份菜”“共享充電寶”。當居民把游客當鄰居,游客把縣城當“第二客廳”,流量才不會是潮汐,而成為一條四季長流的小河,滋養著每一家深夜仍亮燈的餛飩鋪。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旅游服務標準化、社區治理精細化。實施“主客共享”示范工程,鼓勵居民以房屋入股、手藝入股、服務入股,共享發展紅利。通過社區營造、志愿講解、文明積分等方式,讓本地人成為“最佳導游”,讓游客成為“榮譽市民”,實現“近者悅、遠者來”的良性循環。
縣城文旅的終極競爭力,不在“復制的網紅”,而在“獨家的日常”。把文化煉成可消費的記憶,把山水做成可回味的產業,把煙火氣升級為可持續的營商環境,才能讓“到此一游”變成“一來再來”。當高鐵再次進站,我們希望游客帶走的不僅是一罐辣醬、一袋水果,還有關于中國式慢生活的一段心跳——那正是縣域最動人的回聲。
(浙江省海鹽縣于城鎮人民政府 呂佳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