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來,成都、西安、杭州、深圳等多個城市的地鐵站開放納涼區,為市民尤其是戶外勞動者提供休憩場所。不少地方在免費開放納涼區基礎上,還專門配備座椅、通風系統,部分站點增設地鐵書屋等功能空間,配備防暑藥品,被譽為“城市綠洲”。
開放納涼區,釋放現代城市的善意。地鐵站本是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在炎炎夏日化身公共納涼空間,不僅為市民避暑開出了一劑“涼方”,更體現了公共資源調配的靈活性和精準性,有助于推動城市空間從“功能單一”向“服務集成”轉變。同樣是地鐵納涼區,成都全線423座地鐵站點均可納涼,無錫地鐵配備書籍、共享雨傘等服務設施,深圳地鐵在南頭古城站下沉廣場打造集地下通行、景觀休閑、園林綠化于一體的復合型空間……各地因利乘便,管用結合,讓城市公共空間承載起更多人之常情和生活煙火,讓城市從物理容器升華為“人的家園”。
開放納涼區,體現治理理念的升級。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有多少“高大上”的建筑,而在于它如何對待那些普通勞動者。近期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這實質上就是要求城市走內涵式發展之路,讓新發展理念在城市落地生根。可以說,一個個納涼區讓一座座城市內涵式、集約式發展具象化,一份份對戶外勞動者的包容和尊重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生動實踐,一定會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倍增。
開放納涼區,考驗城市服務的厚度。當前,高溫下的城市正經歷著一場特殊的“壓力測試”,每一個納涼區都是城市生命體上的“散熱孔”,讓整座城市在熱浪中正常運轉。然而,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情味和包容度不應僅由地鐵站承載,我們應該有序擴大納涼版圖、豐富納涼場景,比如嘗試為建筑工人設置帶淋浴間的休息站、為外賣騎手提供帶充電樁的等候區、為帶孩子的家長開辟親子納涼角等,讓不同群體得到個性化精準化關懷和幫扶。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有溫度并非夏日限定,城市公共服務升級,需要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構建、變群眾自找服務為城市主動供給,讓包容和尊重在城市永續流淌,繪就現代化人民城市最動人的風景。
從“城市綠洲”到“人文港灣”,納涼區的創新實踐正在重塑現代城市的溫度計量標準。這場由地鐵站發端的公共服務升級,既是應對極端天氣的應急之舉,更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轉型縮影。期待更多城市以此為契機,將“夏日限定”的溫情轉化為“四季常在”的制度設計,讓每個角落都成為傳遞城市善意的載體,加快實現“建筑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有溫度”的美好愿景。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委組織部機關黨總支專職副書記 王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