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居民們安裝充電樁之前,這樣的矛盾我們社區同樣也遇到過,我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社區學院內熱鬧非凡,在這場新推出的“書記有約,共話治理”沙龍活動中,社區書記們正在圍繞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激烈地討論著。
近年來,臨河區社區學院圍繞人才的“引、育、用”,創新實行“1335”工作機制,深入挖掘社區治理優秀領軍人才,讓更多元的治理主體共同參與到臨河區“美好社區”建設中來,全力打造“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淳風氣”的群眾精神家園,推動構建起多元融合、共建共治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以“引”為先,形成基層人才聚集“強磁場”
“社區網格化治理,要立足實踐案例,從機制優化、資源整合、服務創新等維度提出改進思路,針對網格治理模式深化、物業黨建聯建機制完善、居民議事協商平臺規范化等重點領域,結合實際提出解決方案……”內蒙古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特日格樂正在社區學院為社區工作者授課。
臨河區社區學院不斷延伸平臺在聚攏資源、匯集人才方面的功能,建立起一個多領域、多層次的社區治理專家庫,圍繞“人人皆可為師”的理念,從不同角度挖掘基層治理專家。先后與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河套學院等簽訂共建協議,外引高校教師32人,擇優在“基層社會治理”和“鄉村全面振興”大比武中篩選成績優異的基層黨組織書記以及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社區工作者120余人,成立“基層治理骨干教師隊伍”,吸納涵蓋黨的政策理論、民俗文化、家庭教育、衛生健康、創業就業等多個領域的師資力量230余人。今年5月,臨河區社區學院被河套學院授予“中國卒中學會科普教育基地共建單位”稱號,與河套學院醫學系進行合作交流,為社區治理創新實踐提供樣板。
以“育”為本,鋪就基層人才成長“快車道”
“社區學院的課程能夠從我們的工作實際出發,以多樣化的形式圍繞工作中常見的具體難點問題進行教學,既提高我們的學習興趣,又為我們化解基層矛盾、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提供好的思路。”新華街道華海社區的社區工作者小李分享道。
臨河區社區學院從社區教育實際出發,將基層干部“強能”作為基層治理“強效”的關鍵,圍繞推動社區微更新、充電樁安裝、小區停車改造等主題,打造“領航者賦能計劃”、社區工作者能力建設主題培訓、“聚力網格”網格員學思用實踐計劃等多個精品專題課程,采取課堂教學、案例研討、場景模擬、實操推演、主題沙龍等多樣化形式,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專業能力和服務精神的社區工作者。近年來,共有1600余名社區工作者參加課程培訓,持續鍛造能干事、善創新的基層治理骨干隊伍。
以“用”為要,搭建基層人才服務“大舞臺”
周末一大早,社區學院就坐滿了學員,大家正圍著講臺,屏息凝神地觀看著掐絲琺瑯非遺傳承人田玉娟老師耐心細致地講解和操作,畫稿、掐絲、調砂……不一會兒,一件精美的掐絲琺瑯作品呈現在眾人面前。
“簡直太神奇了!”金川街道水苑社區居民劉女士感嘆道,“我在手機上看到可以預約掐絲琺瑯課程,就提前預約帶著孩子來上課了,可以利用周末的時間來讓孩子感受一下非遺傳統的魅力。”
臨河區社區學院持續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有效盤活社區資源,秉持開放式教學理念,以群眾愛好為切入口,以興趣課程為內容,設置“點單式”點課服務和“訂單式”專題培訓,打造家門口的文化生活圈和精神家園。開設課程不僅包含繪畫、舞蹈、合唱等藝術項目,還有河套方言文化、河套絨線針織、掐絲琺瑯等非遺民俗文化課程,在滿足居民群眾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突破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傳統模式,促進服務精準匹配,讓優質文化資源惠及基層更廣泛的人民群眾,打造起老百姓家門口的精神家園和基層思政引領的“微陣地”。
“近年來,臨河區立足本土實際,創新社區治理模式,依托社區學院資源優勢,打造“黨建引領、教治融合、開放共享”的全民終身學習教育平臺,為社區治理注入源頭活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臨河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強表示。
下一步,臨河區社區學院將持續強化示范引領作用,深耕本土文化,精心打造一批接地氣、有溫度的社區教育精品課程,推動社區服務與職業技能教育深度融合,以人才賦能激活基層治理,在探索具有臨河特色的社區治理新路上邁出堅實步伐。(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委組織部)
